工作人员查询

全国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查询        

出化入凡:一种事务的神学 —读艾克哈特大师讲道86 发布时间 2016-06-13

宗教,特别是重视灵修和神秘传统的宗教,按人们的通常认识,总是消极避世,出世甚至厌恶这个世界的,抱有如此认识的人,不但教外有,教内人士也大多如此。既然得救和心灵平安要求人远离这个世界,属于尘世和社会性的事务,自然得不到有这种认识的教内人士的热心,不可能在这些人中产生很高的参与热情了。诚然,向往无限,追求超越以及超验的宗教精神,让人不止于将目光和人生的意义限于世界内,而将最终的希望寄托于比此世更大和更丰富的实在内,按其原本无可非议。然而,问题在于,宗教人的超世希望难道必要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摆脱世间事物的牵挂,甚至憎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吗?断然不是。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今年是中世纪神秘神学大师艾克哈特诞生七百五十周年,这位到处讲道,教人“出世”的大师,最终却教导我们一种“最平凡”却“极高明”的道。为此,让我们读一读艾克哈特大师的讲道86,看他如何给我们讲这个道。

在讲道86,[1]艾克哈特大师解读路加福音(10:38-42)记载的玛尔大和玛利亚姐妹俩接待耶稣的事。经文如下: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叫玛尔大的女人,把耶稣接到家中。她有一个妹妹,名叫玛利亚,坐在主的脚前听他讲话。玛尔大为伺候耶稣,忙碌不已,便上前来说:“主!我的妹妹丢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介意吗?请叫她来帮助我吧!”主回答她说:“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其实需要的惟有一件。玛利亚选择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从她夺去的。”

 

按传统和通行的解读,这段经文借耶稣本人的话,道出了人们在面对耶稣时应当持有的最佳态度,单从经文的字面上看,玛利亚的选择和态度似乎值得推崇,玛尔大的所作所为则不得要领,在两者之间,读者应向作为妹妹的玛利亚学习,全神贯注于基督的道,而不要像姐姐玛尔大那样忙忙碌碌,去操心生计上的俗事。恰恰在这里,艾克哈特大师对这段经文的疏解显出了它与众不同的旨趣和教导,他的疏解带领我们穿过词语的表层,进入人的心理和基督教灵修的精义里。下面,让我们跟着这位中世纪神学大师的脚步一同前行,一步一步地迈入灵修的堂奥吧。

艾克哈特大师一上来就问:是什么原因吸引玛利亚来到耶稣的脚前听道?又是什么理由驱使玛尔大伺候耶稣?在大师看来,有三样东西吸引了玛利亚:一是神的美善;一是她的心中起了某种不可言传的意愿;一是由耶稣基督讲出的永恒之道给人以快慰。与之相比,让玛尔大起身服事耶稣也有三种理由:一是她的成熟与练达,她相信在场的人没有那个比自己更适合干这事;一是她具有兼顾内心要求和外在事务的精细;一是她通晓待客的礼数。

我们不妨在此稍加观察,看一看吸引玛利亚来到耶稣脚前与推动玛尔大走向日常事务的原因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不难发现:玛利亚随从自己的心情,以个人的感受为选择的动力,而玛尔大却不是这样,她没有先考虑自己的心意和感受,却先认清和照顾他人的需要。前者为情所据,以自己的心理和体验为重,后者尽心于事理,时刻注意他人的呼声和要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艾克哈特大师接着告诉我们,由神而来的满足有两种:一种是感性上的,一种是理性上的。这两种满足的区别在于,感性上的满足给人以快慰,但由于陶醉其间,感性中的低级部分很可能给人带来某些损害。相反,理性的满足依据心灵,在这种满足中:

 

灵魂中最高的部分并不因各种陶醉而折倒,它不会得意忘形,却有足够的清醒。只有在理性的满足中,灵魂中最高的部分才能在世内的爱与苦里屹立不倒。[2]

 

至此,姐姐玛尔大比妹妹玛利亚在灵修上的高超已显然在目。接着,艾克哈特大师让我们加深这一判断,他认为,论年龄玛尔大更大,她因生活的历练更能认清自己,更能形成并促进实践的美德。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玛尔大也想让亲爱的妹妹玛利亚达到自己一样的境界。不是对在耶稣跟前陶醉的妹妹心怀不满,而是出于善意,玛尔大对耶稣说了下面的话:“主!请叫她来帮助我吧。”出于关爱,玛尔大希望玛利亚在精神境界上更进一步,与自己一样,因为她担心:

 

玛利亚只活在这种美妙的感觉里,无法抽身出来。[3]

 

沉浸在这种由圣言而来的快慰中当然很好,但却有可能无法获得理性上的益处,无法关注自身之外的世界,也看不到他人的需要。那么耶稣对玛尔大说的话:“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其实需要的惟有一件。玛利亚选择了最好的一份,[4]是不能从她夺去的。”又当如何解释呢?对此大师认为,耶稣说这话并非为指责玛尔大,相反却是在安慰她,让她明白,终有那么的一天,玛利亚也能像她那样,达到与她一样的认识和灵修境界。在这里,玛尔大被叫了两次,这在艾克哈特大师那里意味着,玛尔大拥有两种受造物可以拥有的美善,一种属于尘世的,一种属于永恒的。耶稣第一次叫玛尔大,说明她对尘世事务有完善的实践,耶稣第二次叫她,意味着她在永恒的福乐上也完善无缺。由此我们看出,玛尔大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方面她热爱尘世事务,不回避与物质世界打交道,另一方面却又不为俗务和物质所困惑,所阻滞。生活在物质世界内却不陷入物质世界的泥潭和迷雾,相反却总能依永恒之光来安排和观照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达到如此这般境界的人,就是生活于永恒边上的人,就是生活在尘世中的真正圣人。对于受造的尘世,艾克哈特大师告诉我们说:

 

所有的受造物都起到转渡(或中介)的作用。转渡可有两种:一种是尘世性的事务或事业,非此不能达到神那里,这些事务或事业并不减损永恒的福乐。事务,指的是我们依据美德的外在作为;事业,指的是我们发乎内心的建立在理性审慎之上的作为。[5]

 

走向神的道路,依艾克哈特大师的看法有三条,而与尘世事务相关的则是第一条,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是通过挚爱而在受造物中寻找神:

 

玛尔大以及神的朋友如何有忧虑却又不陷入忧虑,由此表明,在紧跟神的道路上,尘世事务与任何其它的途径一样的高贵。除了在神本身内直观神之外,尘世事务使人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峰。[6]

 

艾克哈特大师接着告诉我们,要与尘世打交道却不陷入尘世的泥潭,需三样东西,即秩序、理性与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做事时才会明辨真理,呼应那最高者。

既然生活在尘世之中,就免不了要做各式名样的事务,事务性工作免不了要起忧和烦,重要的是如何不要让自己陷入这忧和烦里。这就是艾克哈特大师通过玛尔大伺候耶稣希望我们认识的教导。然而,一个生活于世界内的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能在此世内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任何时候都不为身边的事务所因,并对尘世间的一切痛苦和快乐无动于衷吗?在艾克哈特大师看来,这或许是某些善良人的愿望,但世界里并没有这样的人。就是耶稣基督,也有忧伤的时候(参玛窦福音26:38)。人会遭遇痛苦,也会经历快乐,但人凭自己的意志和灵修习惯,总能让灵魂中的最高部分不为尘世事物摆布,不被这些事物引起的情绪所折倒,所掩盖,总能使自己正确地走在通向神的道路上:

 

基督说:“你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玛尔大已入佳境,她操持的事不会成为她的绊脚石。事务和事业将她引向永恒的福乐。永恒的福乐的确包含着某些转渡(中介),并需要高贵的本性、不懈的热情以及上面说到的几样美德。[7]

 

怀有好意的人以为,身边的感性事物可不为感官所感。这是没有道理的。我没法子让烦人的噪音变成悦耳的琴声。我们能做到的,是让一种在理性意义上合乎神意的意志不受制于自然的乐趣,当某一依自然乐趣而生的判断出现后,就让意志避免它,让意志这样说:我做的是我愿意的。[8]

 

一个人,就像后来海德格尔说的那样,是一个“在世界中存在的人”,他的生存总与周围的事物以及周围的人纠缠在一起,这是人生在世的必然特征。一方面,人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意志或者通过自己的认识,或者通过某种神奇的力量去消除人生在世的这种特征,不能闭上眼睛和堵上耳朵,装着对世间人物无动于衷的样子,人只要生活一天,就要受到世间人物的影响和纷扰。另一方面,更需我们认识的是,此世的事物,在一个已具扎实灵修功力的人那里,像在玛尔大那里一样,不但不会是障碍,相反却助长她在美德方面更趋完善,在走向神的道路上迈出更稳健的步伐。的确,因着信仰的眼光,人生的意义不可能由此世规定,不可能完全由此世给出,然而,此世却是人去实现超世意义的唯一场所。人在仰望超世星空的同时,必须懂得扎根此世大地,通向超世目标的道路却是建立在人与物的水平之内的。在艾克哈特大师那里,垂直的目标成就于地平线上的遥远:

 

某些人想摆脱各种事务。我说不可。门徒们接受圣神后,他们便开始去实践各样美德。“玛利亚坐在主的脚前听他讲话”,她在学习,因为她才入学校的门,才开始学习如何生活。[9]

 

哪里可以找到和形成美德?美德必须到生活和行动中,必须到事务丛中找到和形成。没有进生活和行动这个学校,人就不能形成和拥有美德,就还不能成为一个成年人,还像一个小孩那样,只一味的从个人的偏好和意气出发,寻求个人经验性的满足。美德是一种理,它建立在生活的实践上,是一种实践之理,不到生活和行动中,人那能懂得这个理呢?年长的姐姐玛尔大,由于生活的历练,她已然是成年人了,已经懂得这个理了,而妹妹玛利亚,她正在迈入生活这所学校,正要过渡到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从神圣的世界,从神圣光亮的世界中走出,进入此世,走入到处都是人和事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不也正是道成肉身的路线吗?

 

自神成了人和人成了神,耶稣基督便为我们的永恒福乐操劳,直到死在十字架上。他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在践行具体的美德。[10]

 

如何让超世的仰望和认识转变为生活和行动的动力,使人在美德上不断成全,这是成圣的关键和必要条件。一个止步于超世仰望和认识的人,他还是一个隐者,尚不是一位圣人,圣人懂得大隐隐于市,他时刻感受到走在地平线上脚步的沉重。

 

让我们去实践各种真正的美德吧,这样我们便是真正跟随基督,愿神助佑我们。阿门![11]

 

艾克哈特大师对路加福音这段经文的解读可谓前无古人,对于那些正在灵修路上寻寻觅觅,或者正彷徨不安的人来说正是一剂清醒药。玛利亚和玛尔大分别代表灵修的两种先后阶段或者说者两种境界,玛尔大并非没有过玛利亚一样的体验和经历,她也会被圣言深深打动,也会沉浸于圣言带来的个体性宁静和甜美的忘我中,但她成熟了,她懂得在个体性的宁静外,还有生活方面的呼声,还有他人的需要,当她牺牲个体性的宁静和甜美而去伺候别人的需要时,她不是更高超吗?从这个意义上说,玛尔大已然出神入化,但她没有让自己停留在这种出神入化的忘我中,而是牺牲这种宁静和甜美,并去满足他人的需要。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表现出来的神圣之爱难道不正是牺牲(祭献)吗?作为神的第二位,圣子离开宁静和甜美的永恒世界,进入到我们这个有限的世界内,接受尘世的风雨冷暖,以及忧心劳作的侵袭,为的是把永恒的福乐带到我们的世界上。这就是出化入凡的意义,也应是每个追随基督者的灵修目标。

读罢艾克哈特大师的这一讲道,不禁想起佛理常言的“担水辟柴,无非妙道”。唐朝青原惟信禅师就参禅的境界说的更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2010年10月18日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中华宗教文化网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5295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  联系电话:18301149297  邮箱:
793240835@qq.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