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全国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查询        

道经的形成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16-06-07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尊奉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以及后出的《亢仓子》《关尹子》为诵习的经典外,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又经若干代的努力,将这些笔之于书,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

道教经籍书文的造作与结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正一盟威道创建时期,除以《老子》五千文为祖经,并为之作注释(如《老子想尔注》),以为教徒诵习之课本外,新创作的经书只有先出的《太平经》和张道陵天师所写的道书若干篇。此后,经书日有增益,至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即着录道书六百七十卷,符书五百余卷,共一千二百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书造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创作了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各若干卷,加上三皇经系统的经书、正一派的经书,篇卷已甚为可观。因而要求结集成帙,以广传播。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相继有一些道士对当时零散的道书进行搜集与整理。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传播,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相继编成的经书目录,主要的有:南朝宋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三洞珠囊》等。这些经目现皆已不存。据北周甄鸾《笑道论》称,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已着录道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玄都经目》则着录道书六千余卷。可见至南北朝末,道教经书较东晋葛洪时有了较大增加。

道士们在整理经书、编制经书目录的过程中,创造并逐步完善了道教独特的经书分类法,即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上述各种经书目录按此法分类,以后的各部道藏亦以此法分类,沿用千余年未作改变。

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玄宗诏令天下搜访道书,经过整理,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进行编纂,最后成中国第一部“道藏”,名《开元道藏》,目曰《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后经五代之乱,这部道藏因遭兵燹而散失不全。至宋代,从太宗至徽宗间,几经修“藏”,编成有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初之《宝文统录》,真宗天禧三年(1019)的《大宋天宫宝藏》,徽宗政和(1111—1118)间的木板刻印《政和万寿道藏》。至金元,在《政和万寿道藏》残板基础上,又相继于金明昌元年(1190)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修成《玄都宝藏》。最后一部道藏是明正统九年(1444)刊竣之《正统道藏》及其续书《万历续道藏》(刊成于万历三十五年)。正、续两部道藏共收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它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

明万历之后,虽无道藏之大结集,但规模较小的道教丛书,却时有编纂。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编之《道藏辑要》(后经增补再刊为《重刊道藏辑要》),它除选收正续《道藏》之书外,又增收明末清初着作一百一十种。此外,明、清、民国间,又相继编成《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以及道士个人专集,如《方壶外史》《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藏书》《道书十七种》等。其他如敦煌遗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书,及《永乐大典》等中,还有不少散见道书。如果将上述已经小结集和尚未结集的分散道书加以收集整理,数量一定十分可观。巴蜀书社已着手将它们编纂成《藏外道书》。中国道教协会新近编成的《中华道藏》,虽以明《道藏》为底本,但也补充了若干道书。

 

  [ 点击数:] [打印本网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版权所有:中华宗教文化网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15295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  联系电话:18301149297  邮箱:
793240835@qq.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违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网站管理